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乡村振兴

2023年瑞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

访问量: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接续做好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和赣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工作要点。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赣州市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各项决策部署,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紧盯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和教育、健康、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保障以及兜底保障等各项任务,防范化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中的各类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稳步提升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收入水平,确保实现“两个高于”目标;统筹整合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提升农村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水平,加快推进乡镇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和乡风文明水平;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中多创特色、多出亮点、争创一流,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

二、重点工作

1.抓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一是坚持动态监测。发挥好“三线预警”及防返贫监测帮扶平台作用,聚焦重病、重残、突发灾害(意外)等重点人群,加强部门数据共享和比对,开展常态排查和集中排查,及时发现致贫返贫风险对象,纳入监测帮扶范围,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纳入、早帮扶。二是突出帮扶成效。根据监测帮扶对象致贫返贫风险主因,以稳定家庭收入为目标导向,按照“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的原则制定帮扶措施。定期跟踪帮扶措施落实情况,分析研判帮扶成效,确保帮扶措施落地有效、返贫风险早日消除三是优化防贫保险。进一步优化防贫保险工作流程,加大政策宣传力度,4月底前完成2022年度的保险理赔工作,5月底前制定2023年度精准防贫保险工作方案,充分保障保费投入,防范化解致贫返贫风险。四是规范退出管理。严格落实监测帮扶对象退出管理要求,对通过有效帮扶达到风险消除条件的按程序标注风险消除,对暂未达到退出条件的持续监测和帮扶。〔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残联、市民政局、赣州市医疗保障局瑞金分局、市卫健委、市住建局、市人保财险公司、市财政局、各乡镇〕

2.严格资金项目和资产管理。一是规范资金项目管理。全力保障资金投入,确保市本级配套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不低于上一年度。加强项目谋划和论证审核,做到项目“前置审核、提前论证、储备充分、动态调整”,建好用好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及时将衔接资金匹配到具体项目,杜绝“负面清单”项目安排实施,避免“建成即闲置”情况出现。做实做足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稳步推进项目建设。加强资金项目日常跟踪和调度,实时掌握衔接资金使用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在项目质量和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实施和资金拨付,确保资金拨付率达到序时进度要求,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完工、早见效。二是规范资产后续管理。完善扶贫(帮扶)项目资产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压实行业部门、乡镇、村级资产管护责任,建立“村级每月一管护、乡镇季度一检查、市级半年一督导”的资产运营管理监测制度,提高资产管护水平,规范资产收益分配使用,促进帮扶效益持续发挥。对新增帮扶项目资产在审计决算后及时完成确权登记移交,根据项目资产权属和权责,分别纳入国有资产管理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进行管理。探索建立盘活闲置农村保障房的有效机制。加强资产风险管控,每季度对经营性资产现状进行1次风险评估,对问题资产及时依法依规处置或跟进补救,确保资产稳定良性运转〔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人社局、市委统战部、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烟草专卖局、市果茶发展服务中心、市供销联社、各乡镇〕

3.巩固提升“四项保障”成果。一是巩固提升义务教育保障水平。落实乡镇和学校控辍保学“联控联保”责任制,定期调度控辍保学工作,全面掌握学生去向,并积极开展劝返入学和“送教上门”,避免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少年失学辍学。按照学籍地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春季和秋季学期结束前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教育资助,确保应补尽补。二是巩固提升健康保障水平。持续落实好大病分类救治、“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三重保障”等制度,缓解监测帮扶对象等人群住院垫付压力和费用负担。每季度核查1次重点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费用中的目录外费用,确保控制在10%以内。做好重点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履约工作,确保应签尽签、签约履约率达到100%。强化村级卫生室建设和管理,每季度开展1次监管巡查,推动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开展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排查行动,确保3月底前参保率达到100%。三是巩固提升住房安全保障水平。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排查,做到排查不走过场、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和消除。持续开展农村“老人住老房危房、儿女住新房”和易地搬迁群众回流居住老房危房整治工作,通过“拆除一批、新建一批、修缮一批、劝离一批”等“四个一批”的方式实现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动态清零。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切实提升农户居住条件。四是巩固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每月至少开展1次饮水安全动态排查监测,尤其是水质不稳定、供水薄弱、易出现季节性缺水等重点区域,及时消除饮水安全隐患。全面摸排分散供水点和集中供水工程问题短板,分类施策解决各类饮水安全问题。健全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压实饮水工程管护责任。加强水质检测,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充分用好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及时处置农村供水投诉举报问题。通过多措并举,确保农村居民“户户通水、时时有水、处处有达标水”。〔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卫健委、赣州市医疗保障局瑞金分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妇联、市自然资源局、瑞金润泉供水公司、各乡镇〕

4.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继续提高低保、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救助标准,严格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等各项兜底保障政策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和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的有效衔接,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纳入农村低保、特困救助和临时救助范围,确保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加强特困供养对象照料服务和巡访探视,帮助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切实提高农村社会救助对象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残联、市乡村振兴局、赣州市医疗保障局瑞金分局、市住建局、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各乡镇〕

5.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加强和完善“点长制”,健全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安置点管理水平。严格落实每月回访和干部双向帮扶制度,动态监测帮扶困难搬迁群众,及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加强产业就业创业帮扶,确保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建好管好用好点内产业基地、帮扶车间,强化返回迁出地发展产业搬迁群众的管理服务。加强安置点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安置点“一站式”服务窗口的便民服务功能,配齐进城进园和集中安置点楼栋长,努力解决搬迁群众住房紧张等困难问题。严格落实“事项通办”制度,保障全市1434户搬迁户户籍证明办理、就业、养老、教育、医疗、低保等方面合法权益,避免搬迁群众“两头跑”。适时组织开展文娱活动和感恩教育活动,盘活点内闲置资产壮大集体经济,每月开展1次安全隐患排查和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用好衔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促进搬迁群众融入社区生活,提高生活水平〔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发改委、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教体局、市卫健委、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旅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消防救援大队、各乡镇

6.聚力提升产业帮扶质效。结合我市农业产业总体布局,深入挖掘各乡镇特色资源,持续推行产业帮扶“五个一”和“一领办三参与”模式,推动我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提升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收入水平。一是保障资金投入。统筹各级财政资金,围绕产业发展短板,聚焦重点内容,兼顾群众生产方面诉求建议,实施一批产业发展所需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用电用气、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提升产业质效,并适度加大产业奖补力度,鼓励脱贫户和监测对象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及“有业可扶”项目,确保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例不低于60%。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强化小额信贷需求摸排、政策宣传、贷后监管以及工作调度。精准落实蔬菜、脐橙、生猪、肉牛、烟叶等特色农产品保险,扩大保险覆盖面。强化用地支持,新编市州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需求。二是壮大经营主体持续引进优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大力挖掘“乡字号”土特产品,培育壮大以廖奶奶咸鸭蛋、华嬷嬷泡菜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建设一批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基地,确保每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至少有1个联农带农的产业基地,确保每个乡镇经营主体总数和带动能力较2022年“只增不减”。三是强化联农带农。对财政资金和帮扶资金支持的经营性帮扶项目全部建立联农带农机制,每半年开展1次经营主体带动效果核查。鼓励经营主体通过流转闲置房屋、田地、林地、山地以及联合发展、吸纳务工等方式带动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参与发展产业,拓宽增收途径。加强村级光伏电站运维管护,规范收益使用管理,确保大部分收益资金用于公益性岗位和公益事业等。四是推动产销衔接。持续开展帮扶产品“六进”、农产品展示展销、网络直播带货“农民丰收节”“脐橙采摘节”等消费帮扶活动,完善帮扶产品滞销监测预警和应急预案,继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在食堂食材、工会福利等采购中通过“832平台”采购农产品,动员民营企业、商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参与消费帮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供销联社、市自然资源局、市金融服务中心、瑞金银保监组、市商务局、市城投集团公司、市工商联、市总工会、市果茶发展服务中心、人民银行瑞金支行、各乡镇〕

7.持续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根据脱贫劳动力实际情况精准施策,着力加强就业服务,帮助提升劳动技能,实现有就业能力且有就业意愿但未就业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动态清零一是做好就业监测。每月至少开展1次就业信息摸排,动态掌握劳动力就业信息,摸清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中的半劳动力、弱劳动力、无法外出务工劳动力、返乡回流劳动力等群体就业情况,并及时更新监测台账。二是提升就业技能。每半年至少开展1次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职业教育和技能需求摸排,并结合劳动力就业意愿,分类开展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组织实施乡村工匠培育工程,打造乡村工匠品牌。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实施从教育培训到促进就业的一体化帮扶。三是完善就业服务。落实“131”就业帮扶服务,广泛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孩子喊父母回家上班”等形式多样的专项招聘活动和送岗进村入户行动,尤其是针对残疾人等弱劳动力、半劳动力对象,积极推送岗位信息,对接用工单位,引导就近就地就业。在乡村建设等项目中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参与项目实施。打造集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家政服务、岗位推荐为一体的零工市场,实施“即招快招”服务模式,拓宽灵活就业渠道。四是规范公益性岗位管理。强化公益性岗位日常履职管理,规范合同签订,及时发放岗位补贴,确保公益性岗位数量和吸纳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人数保持相对稳定。五是支持就业帮扶车间发展。组织开展对就业帮扶车间的全面摸底排查,准确掌握扶贫(衔接)补助资金投入、经营状况、带动能力、政策落实、资产管理等情况。加强帮扶车间经营管理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动态监测,对因疫情、市场等因素导致经营困难的帮扶车间,综合施策解决资源、销售、融资等实际问题以稳定生产;对市场效益好的帮扶车间,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务工增收。同时,优化就业帮扶车间认定程序,鼓励就业能手或龙头企业新建一批就业帮扶车间,并延续帮扶车间金融扶持、税收优惠、用水用电补贴等政策,确保帮扶车间个数和吸纳脱贫人口、监测对象人数不少于上一年。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教体局、市妇联、市残联、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广新旅局、市林业局、市税务局、市金融服务中心、各乡镇

8.全面提高创业帮扶水平。加大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强化创业指导服务,鼓励支持有能力、有创业意愿的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充分实现创业。一是强化政策宣传。加大创业帮扶政策宣传力度,落实各类创业补助政策,确保应补尽补。二是完善扶持政策。完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自主创业支持体系,深化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为有创业需求对象提供素质提升、项目建设、创业政策等方面的服务支持,增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创新创业能力。三是积极培育平台。探索建立创业扶持政策与重大项目对接机制充分释放现有2个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载体服务功能,为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等重点群体提供更多创业机会和创业渠道。对入驻企业、个人在创业孵化基地发生的相关费用按政策规定给予补贴。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

9.全力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一是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强化规划引领,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节约资源、量力而行等原则,加快省、赣州市、瑞金市定重点帮扶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并推进落地实施,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规划应编尽编。二是加强重点帮扶村建设对照重点帮扶村建设指标体系,落实各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衔接资金投入要求,并倾斜项目资源、建设用地、金融信贷等方面支持,大力改善重点帮扶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是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对标乡村振兴总体要求,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加快推进10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四是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摸排农村问题厕所,逐步改造提升不符合标准规范的农村问题厕所,确保全年完成425个农村户厕新改建任务。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加大农村垃圾处理和黑臭水体治理力度。用好市本级“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激励群众参与村庄环境管护监督。五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建立乡村建设项目库,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推进整村覆盖、往户延伸,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道路、供水、电网、燃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实施数字乡村特色项目,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持续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消费帮扶等,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六是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村级便民服务、文体活动、公共照明等设施建设,补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加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建设。深化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健全养老服务网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城管局、瑞金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国网瑞金供电公司、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委网信办、市工商联、市民政局、市教体局、市卫健委、赣州市医疗保障局瑞金分局、市发改委、市金融服务中心、市林业局、市委统战部、市商务局、市文广新旅局、市行政审批局、各乡镇〕

10.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机制。持续排查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巩固提升红色名村建设成果,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二是开展感恩教育。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强国复兴有我”等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文艺轻骑兵”深入乡村开展文艺演出举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惠民系列活动,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惠农政策进入千家万户。三是深入推广“积分制”“清单制”。充分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爱心积分超市、农村孝老食堂等各类载体,全覆盖建成乡风文明积分超市,加快积分制推广应用。建立健全村级“三务”公开、小微权力、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公共服务等清单,推进村级事务清单化、流程化、公开化四是持续推进乡风文明移风易俗三年专项行动。大力开展宣教动员、陈规陋习破除、党风政风引领、群众自治提升、文明新风浸润等五大行动,持续整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民政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公安局、市妇联、团市委、市教体局、各乡镇〕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工作调度。充分发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的统筹调度作用,每季度召开一次衔接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讨论重大问题,制定重要政策,推动重点任务落实。细化制定季度工作要点,明确工作目标,做到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化、标准化,提高工作质效。各乡镇、各有关单位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由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和推动,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务求取得实效。〔责任单位:衔接领导小组办公室、衔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乡镇〕

(二)强化素质提升。健全乡村振兴干部能力素质提升机制,3月底前制定乡村振兴干部培训计划,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相关政策、形势、业务等,丰富培训方式,扩大培训范围,确保各级乡村振兴干部培训全覆盖。举办乡村振兴驻村干部业务培训班等各类专题培训班,开展乡镇乡村振兴干部跟班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各级乡村振兴干部业务水平,促进各项工作提质增效。〔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乡村振兴局、市委党校、各乡镇〕

(三)强化驻村帮扶。加强对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日常管理和监督考核,常态化开展驻村干部在岗履职暗访督导,严格落实驻村工作队和派出单位“双考核、双问责”工作机制,推动驻村帮扶干部履职尽责、发挥作用。每半年调度一次驻村帮扶工作,了解掌握全市驻村(对口)帮扶工作情况。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各乡镇至少为辖区群众办好10件重点民生实事,各驻村帮扶单位至少为挂点联系村群众办好5件急难愁盼民生实事。落实驻村帮扶干部各项保障待遇,选树一批乡村振兴先进典型,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持续加强乡村振兴指导员选派管理,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乡村振兴局、各驻村帮扶单位、各乡镇〕

(四)强化督导考核。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重点工作,每季度对各乡镇、各部门开展一次督导考核,进行综合排名,并将考核情况作为乡镇和部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各有关行业部门不定时间、不限形式深入乡镇提供指导服务,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乡镇查找短板弱项,协调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提升。统筹推进2022年度国家后评估、省考核反馈问题,及其他各级各类暗访督查反馈和自查发现问题整改,确保各类问题全面及时整改到位。〔责任单位:衔接领导小组办公室、衔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乡镇

(五)强化宣传报道。紧盯上级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任务目标要求,不断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方法,牢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大发现和总结典型经验力度,定期梳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进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挖掘工作过程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创造的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典型经验做法,争取更多乡村振兴事项纳入国家级、省级、赣州市级试点示范和典型案例,并被国家级、省级、赣州市级主流媒体刊发。对在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以及社会人士,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纸、公众号、短视频等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营造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责任单位:衔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