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瑞金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政策解读】

访问量:

瑞金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

规划


第一章立足科技发展新起点  推动科技创新攀新高 - 4 -

第一节发展基础 - 4 -

第二节面临机遇 - 7 -

第三节面临挑战 - 9 -

第二章确立发展新蓝图  开启创新瑞金建设新征程 - 10 -

第一节指导思想 - 10 -

第二节基本原则 - 11 -

第三节发展定位 - 12 -

第四节发展目标 - 13 -

第三章加快优势领域创新突破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14 -

第一节精工智造产业 - 15 -

第二节纺织服装产业 - 16 -

第三节绿色食品产业 - 17 -

第四节现代综合物流(电商)产业 - 19 -

第五节红色文创制造产业 - 20 -

第四章全力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培育发展新动能 - 21 -

第一节打造数字低碳国家经济开发区 - 21 -

第二节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倍增提质 - 22 -

第三节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 - 23 -

第四节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 24 -

第五章着力数字赋能科技  全力壮大数字经济产业 - 24 -

第一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赋能 - 25 -

第二节推动数字产业量质提升 - 25 -

第三节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26 -

第六章大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 27 -

第一节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 27 -

第二节加速引育新型研发机构 - 29 -

第三节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 29 -

第七章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 31 -

第一节引进培育高水平产业人才 - 31 -

第二节大力培育技能型人才 - 33 -

第三节打造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 - 34 -

第八章营造最优创新生态体系  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 - 35 -

第一节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 35 -

第二节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36 -

第三节强化科技金融服务 - 37 -

第四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38 -

第九章着眼深度融湾入海  对接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战略 - 39 -

第一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 39 -

第二节打造赣南东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龙头城市 - 40 -

第三节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 41 -

第四节争当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排头兵 - 41 -

第十章创造科技惠民新场景  全面推进老区共同富裕 - 42 -

第一节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 43 -

第二节加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 - 44 -

第三节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惠民 - 45 -

第四节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社会氛围 - 46 -

第十一章强化规划落地实施  绘就创新驱动发展美好蓝图 - 48 -

第一节加强组织保障 - 48 -

第二节完善政策体系 - 48 -

第三节加大科技投入 - 49 -

第四节加强监测评估 - 49 -


依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西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赣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及《瑞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十四五”时期瑞金市科技创新作出总体部署,是指引打造“两地五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社会主义现代化瑞金的行动指南。

第一章 立足科技发展新起点 推动科技创新攀新高

“十三五”时期,在瑞金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第一节发展基础

2015年以来,围绕精工智造、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现代综合物流(电商)等重点产业,瑞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创新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县市。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开展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全市科技投入和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2020年,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为3.30%,较2015年提高2.75个百分点;研发(R&D)投入经费达3.29亿元,是2015年(0.63亿元)的5.22倍;全社会研发经费(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88%,较2015年提高1.33个百分点。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37家,较2015年增加32家;科技型企业数量56家,较2018年增长107.4%。高新技术产业总体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8.69%,较2016年提高16.98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拥有量明显增加,2021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37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25件,较2015年增加1.35

1-1 2015-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变化情况

——平台载体建设量质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创新平台载体数量由20156个增至31个。其中,国家级创新载体2个(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各1个),省级创新载体7个(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省级科技协同创新体、省级众创空间、生态文明科技示范基地、工程试验示范基地各1)。省级创新平台10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工业设计中心1个),市科技创新平台12个。依托创新平台产出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江西省中药栓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九痔疮膏为国际首创,开发的孕康口服液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江西省特种军用航空线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突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制的“特种航空航天用电线电缆生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科技合作力度显著加大。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为企业牵线搭桥,与同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中航发六〇六研究所、南昌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推动了一批成果转化。瑞金市好客山里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江西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蜜蜂仿生免移虫产浆和育王新技术”获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江南大学与绿野轩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建成全国第一条“水媒法”油茶籽油提取生产线。瑞金经开区与昆山、宁波经开区共同探索“飞地园区”建设,建立了园区合作共建机制。2016以来,瑞金市技术交易额逐年增加,尤其是2020年技术交易额达8338.24万元,是2016年的3倍。

——创新人才队伍显著壮大。印发实施《关于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成区域性人才集聚中心若干政策》《关于进一步推动人才集聚的若干措施》等多项人才政策,集聚了一批创新人才团队。截至20227月,引进院士3人,各领域高层次人才90人;自主培养金字电线电缆。拥有院士工作站2家,专家工作站1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金字电线电缆有限公司)1个,博士工作站6家,赣州市级以上“双创”示范基地4家。杨瑞金入选省“双千计划”,黄宗汉入选赣州“苏区之光”人才计划。

第二节 面临机遇

——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我国发展的战略支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加剧了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出颠覆性创新技术,领域交叉融合,快速迭代,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国际科技力量角逐不断调整和重塑,加速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国已经进入各区域科技创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关键上升阶段。

——苏区振兴、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赣州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步入关键战略期。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和城市之间科技创新资源竞争加剧,《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将为江西在“十四五”时期产业协同、区域联动带来新机遇。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江西摆在“六个江西”的首位。赣州、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批复建设,《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出台,为赣州市振兴发展迎来了战略机遇期。赣州深入推进新时代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大战略”,大力实施“八大行动”,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发展优势将不断显现。我省首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和首家央企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落户赣州,形成了支撑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力支撑赣州全面迈向建设区域性科研创新中心建设新阶段。

——“多区叠加”战略地位凸显,瑞金砥砺奋进创新城市新征程。瑞金是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腹地,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区、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核心区,叠加享受《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支持和财政部、新华社对口支援。瑞金是共和国科技工作的发源地,2021年率先在赣州范围内重新成立科技局,充分体现了瑞金市委、市政府对科技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瑞金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高标准推进赣州市副中心城市建设,在赣州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中展现更多瑞金担当、瑞金作为、瑞金贡献。以科技创新和区域合作为支撑,全面融入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大局,打造两地五区,全面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社会主义现代化瑞金。

第三节 面临挑战

“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取得较大进展,为瑞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面对全面建设“创新瑞金”目标任务的新要求,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短板,具体表现为:

——企业创新能级有待提升。科技型企业规模较小,创新实力偏弱。2020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34家(全省平均7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8家(全省平均64家),在二类县市排名较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59%,相比宁都县(3.09%)、信丰县(2.38%)、兴国县(1.82%)差距明显。2021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95件,低于赣州市平均值(4.06件)。

——产业层次有待提升。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精工智造产业为主,2021年其营业收入占全市总营业收入的65.4%,新型建材产业占10.1%,纺织服装产业占9.9%。精工智造等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上游,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节能环保、北斗应用、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发展速度偏慢,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地标产业还不鲜明。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强化。创新人才团队规模较小,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缺乏,在自主培育省“双千计划”人才、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上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多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尚未形成,在现有82名高层次人才中,自主培养正高级职称人员33人,主要以教育医疗为主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9人,主要分布在民宿旅游(9人)、电线电缆(9人)、食品药品(16人)等领域。而从事铜基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人才缺乏

——创新创业生态有待改善。自主创新意识有待加强,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市、乡(镇)、村三级科技创新信息沟通机制建设有待强化。17个乡镇无科技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机构,用于产业升级、技术迭代、产品落地转化等的金融支持力度仍需加大,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第二章 确立发展新蓝图  开启创新瑞金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赣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瑞金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大力推进“创新江西”建设,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紧紧围绕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牢牢把握“四个面向”战略方向,坚持科技创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战略支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坚持体制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发力、存量创新与增量创新双轮驱动,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育为根本,以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为支撑,助力具有瑞金特色的“1+3+N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打造“两地五区”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自立自强、企业主体。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发展的逻辑起点,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大做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主体。

——坚持因地制宜、数字赋能。紧扣全市发展战略定位,找准需求定位和主攻方向,将特色优势转化为创造优势,重塑新形势下瑞金制造业发展新动力,加快构建符合瑞金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

——坚持人才为本、激发活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围绕县域人才需求,全力打造各类人才驱动平台载体,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生态环境,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释放人才创新活力,强化人才创新引领作用,引进培养一批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团队。

——坚持开放合作、生态营造。紧跟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部高质量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海西经济区等战略部署,着力营造更具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生态,推进对外合作、开放交流,集聚国内外高端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深度参与区域分工合作,在开放竞争中拓展空间、提升水平。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强做大创新创业平台载体,集聚创新要素,涌现科创人才,进一步推动工业倍增升级、乡村振兴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推动瑞金逐步成为吸附周边、辐射区域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加快形成与赣州市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科技实力。

——革命老区与湾区海西创新合作示范区紧抓国家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资源优势,立足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发挥瑞金作为赣闽合作“桥头堡”优势,加速融湾入海,在政策驱动机制创新、深化合作对接、创新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合作共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系统布局和优化提升我市创新平台载体,打造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创新发展排头兵。把握我国新一轮支持赣南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政策红利,推动国家、省、市在科技创新驱动给予瑞金倾斜,支持经开区在深化管理体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进科技政策、创新人才、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创新要素在试验区互利共享,努力走出一条区域融合、创新发展、组团振兴的新路子为打造革命老区共同富裕先行区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四节 发展目标

2025年,全市科技实力和创新水平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综合创新能力进入赣州前五,为加快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社会主义现代化瑞金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鼓励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创新品牌和质量技术标准,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幅度提高。

——主导产业发展展现“新动能”。培育精工智造、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产业集群新动能,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实现独角兽(含潜在、种子)和瞪羚(含潜在)企业“零”的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显著增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大幅度提升

——创新平台载体集聚“新突破”。大力推进平台载体建设,新增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载体,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比例大幅度增加,力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

——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达到“新规模”。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培育本土科技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开放创新能级实现“新跨越”。对接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深化院地合作、校企合作,提升科技合作水平。技术合同成交额取得新突破,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创新生态。

2-1“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预期性指标

序号

科技发展指标

2020年完成值

2025年目标值

1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88

2.6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59

2.0

3

累计高新技术企业(家)

34

100

4

科技型企业(家)

38

200

5

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97

3.0

6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34.06

43

7

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亿元)

0.83

8.0

8

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载体(个)

17

新增4-6

第三章 加快优势领域创新突破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聚焦瑞金市精工智造、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现代综合物流(电商)、红色文创制造等领域技术的研发攻关,集中突破关键技术短板,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给,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第一节 精工智造产业

发挥精工智造的规模优势,打通产业上下游供应链,加大对金一电缆、金字电线及相关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研发电线电缆新技术、新产品。引进智能输配电和控制系统等设备制造关键技术企业,夯实以铜铝加工为上游、铜铝线束线缆、输配电控制设备为下游的产业体系。重点支持恒吉集团、金纳铜业等企业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铜丝、铜箔、铜带等方向发展。推进废紫杂铜再生利用为主的铜基新材料加工基地建设,形成从铜回收提炼到铜杆、铜板带箔、各类线缆生产为一体的产业链。重点支持盛源金属等企业发展再生铜新材料、绿色再生铜合金及深加工产品等。围绕通用照明,推进以德煜光电、得邦照明、得明光电等企业为代表的LED照明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重点引进LED封装、新型显示等封装以及配套产品制造企业,打造以光电照明和显示控制为核心的产业格局。

专栏3-1精工智造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

1.铜精深加工技术。重点支持铜板带、铜箔、铜棒、铜合金等精深加工;延伸铜电解铜箔电池级铜箔、铜高精度电子铜带集成电路引线框架、铜低氧化光亮铜杆特种电线电缆、铜粉铜合金材料高性能铜合金丝线材等铜基新材料和铜合金材料精深加工技术。开展超薄电机铜箔生产工艺与设备适配性研究和新型铜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生产关键技术及品种研发。开展新能源汽车高精度铜合金(高性能紫铜)、高性能接插件用铜合金(高性能黄铜材料)、高性能接插元件用铜合金(高强高导Cu-Cr-Ti等铜合金)、高强高导铜合金(Cu-Ni-Si 系合金、青铜)等高端铜材料开发。

2.电线电缆加工技术。开展超高压、特高压工程节能及可靠运行的输电线、高温超导低温绝缘电力及其系统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线缆、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装备线缆、轨道交通装备线缆、电子汽车高端线材、5G通讯线缆等。开展交联聚乙烯(XLPE)绝缘电力电缆及电缆附件产品研究。

3.智能输配电控制设备制造技术。开展智能输配电和控制系统可靠性与节能技术、配电系统过电压保护技术的研究,加强超高压变压器、智能变压器、超高压开关设备、双向变流器、节能型电感器、大型风力发电成套设备及部件、智能电网保障设备等的研发与生产,推进直流电动机、伺服电机及驱动装置、交直流两用电动机、感应同步器等微电机产业化。

4.半导体应用技术。开展LED封装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加强高效白光LED器件封装关键技术研究,探索三维封装和多功能系统集成封装技术。开展LED照明光源、灯具及集成系统技术研究,完善LED灯具结构、散热、光学系统设计,加强新型LED灯具的防水、防震、防电压冲击、防腐防尘等技术研究。加强智能化、网络化LED照明系统开发,重点发展LED照明系统自动配置技术研究,探索基于互联网的半导体照明控制系统及节能系统开发。大力引进LED显示产品相关企业,开展LED背光技术、新型显示技术(Mini/Micro LED技术)、工业控制显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第二节 纺织服装产业

依托瑞金现有纺织服装产业基础,重点引进高端面料、品牌鞋服企业,培育形成纺织服装产业细分领域集群。强化纺织服装原材料、辅料、设备、制品的研发与制造等产业链优势环节,打造特种服装产业集群。实施智能制造提升工程,鼓励好莱克等企业加大智能制造设备投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升级。引入落地大规模数字印染项目,打造赣南纺织服装印染数字化共享中心。积极融入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积极对接福建晋江、石狮及粤港澳大湾区等纺织服装产业发达地区,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专栏3-2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

1.先进织造技术。推广中高支气流纺纱、紧密纺纱、赛络纺纱,重点开发多组份纤维复合混纺技术和新结构纱线加工技术。推广使用新型高档整经浆纱设备和自动穿经机、吹结机、高速剑杆织机、新型缝编机、多梳数控提花经编机、自动裁床等等新型机织设备。开展高强力再生纤维素纤维织造、阻燃型再生纤维素纤维制造等技术的研发。

2.印染技术。加强印染整理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棉及其混纺物、苎麻及其混纺物、再生纤维素及其混纺物的纺织染整技术。加强精细印花、数码印花、染化料自动配送、自动调浆、在线监测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引进电脑分色与电脑测配色系统、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研究并采用高效退煮漂短流程、生物酶前处理、冷轧堆染色、低盐低碱染色、化纤与棉混纺织物练染一浴法染色、数码喷墨印花技术等一系列以节能、环保为目的的新工艺、新技术。

3.服装制造技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技术,推进服装设计数字化。大力推行服装CAM制造,积极采用人体数码扫描技术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系统提高服装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的整体水平。引进具有自动化缝制单元、模板自动缝制系统,智能吊挂系统、柔性整烫系统的智能化服装生产车间。

第三节 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产业。充分发挥瑞金特色农产品品质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以“互联网+绿色食品”战略为驱动,以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升级为抓手,发展现代绿色食品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以洪都水产、中藻生物等企业为创新主体,重点围绕烤鳗、螺旋藻、武夷源茶等名优特产,打造一批具有市场知名度的瑞金品牌。推进果蔬、黄酒、米酒、米粉和油茶等传统农副产品生产工艺升级,促进产业链向种植、销售服务两端延伸,打造一批获得国家绿色有机认证的优质农副产品。加快建设“国家级油茶园”“垇背岗国家脐橙产业保护区”,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集疏运物流体系、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利用新华社对口支援瑞金的媒体渠道优势,开拓以“食品+旅游观光”为代表的新型营销模式,开辟新市场。

专栏3-3:绿色食品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

1.油茶选育种及粮油精深加工技术。重点支持油茶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开展决定作物产量、品质、抗性等性状的关键基因鉴定,建设核心种质库。以常规育种技术和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为基础,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油茶新种。研究开发油茶籽低温制油技术、茶粕茶壳综合利用技术、茶皂素提取加工纯化技术及多功能应用前景开发。

2.武夷源深加工技术。重点支持品牌创建、制茶工艺、标准加快标准化初制厂和精制厂的建设发展袋泡茶、速溶茶、保健茶等新型茶饮料,开发茶药品、茶多酚、茶色素等系列产品,开展茶叶功能成分提取技术研究

3.绿色果蔬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开发浓缩脐橙果汁褐变与后混浊控制、果汁澄清、果多芬提取与利用、果渣综合利用等技术,赣南脐橙保鲜保藏技术、白莲精深加工技术、富硒蔬菜保鲜技术等。开发蔬菜分级、预处理、净菜加工技术,新型功能性果蔬饮料生产加工关键技术,蔬菜中功能性成分分离提取与利用技术。研究果蔬贮藏保鲜技术,果蔬采后商品化处理、预冷方式和气调贮藏技术,开发微波真空干燥与真空干燥联合处理技术。

4.鳗鱼健康养殖技术。重点支持重大水生动物病害预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创新生态养殖和集约化水产养殖模式,研发卫生消毒技术和排泄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技术以及水域环境修复和生态重建技术。

生物医药产业。紧紧抓住国家和江西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瑞金市医药产业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增强创新能力。重点开展中药和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借力突破生物技术药等领域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充分发挥中药资源和生态环境两大优势,以中药现代化为切入点,培育龙头企业,树立企业知名度和产品品牌,提升市场占有率。依托九华药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中药特色栓剂、特色口服制剂智能化信息化研发生产平台建设全力打造新中药研发生产基地,重点推进济民可信(瑞金)食品药品科技园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医疗器械产业,培育新医药衍生产业,以现有传统医药产业链为基础打造以康养产业为主体的医药服务产业。

专栏3-4: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

1.中药材良种选育与种植重点技术。重点支持中药材良种选育和种苗繁育技术研究,建立紧缺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研究和珍贵野生中药材引种驯化技术研究,推进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

2.中药领域重大关键技术。重点开展从中药材前处理、中药提取、中药制剂、中药包装、药渣处理等环节的中成药生产过程新技术和新装备研究。结合传统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药制备流程规范化及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中药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和透皮制剂制造过程新技术,鼓励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相关技术运用到中药创新药研发中。

3.医疗器械生产研发关键技术。重点开展医疗电子仪器设备、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卫生材料、医疗辅助器具等产品生产企业的培育与引进,积极参与健康动态监测设备的合作研发。加强核磁共振成像等大型医疗诊断及治疗设备生产企业的引进,积极参与省内激光类医疗器械的研究和产业化试点。

第四节现代综合物流(电商)产业

重点引进顺丰、京东、“三通一达”等龙头企业,打造区域性智能物流中心。依托陆海空立体交通基础,发挥公路、铁路联通优势构建公铁航为一体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突出铁海联运的特殊优势和航空运输的辐射效应,加速建成赣东南智能化物流集散中心。加大园区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建成5G+物联网集控中心,发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仓储、调配、运输等环节的效率优势,增强智能化物流集散中心服务能级,努力把瑞金打造成为华中区域物流枢纽中心

专栏3-5现代综合物流(电商)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

引入并配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双业融合的智能物流管理与分发体系,加强5G+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场景构建。重点支持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推广应用,打造电商物流、云物流等现代智慧物流新业态。加强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联通公路、铁路、航空的快速通道及车辆调配体系,加强运输节点的数字化升级。

第五节 红色文创制造产业

依托瑞金市“红、绿、古”文化资源基础,聚焦“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三大旅游品牌,加快虚拟现实(VR)、智能感知等数字技术在红色文创制造领域应用,推进红色文创产品可视化以及虚拟化体验,开发形式新颖的红色文旅产品,提升文化产品附加值。聚焦数字文旅,培植智慧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开创智慧文化生活消费新体验,培育发展数字互动娱乐、数字视听、网络文学等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高度融合。充分发挥新华社对口支援优势,利用数字媒体宣传,推进数字出版、文化旅游、文化制造、动漫游戏等产业创新发展,探索“数字化赋能、集聚化升级、融合化创新”路径,做优做强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专栏3-6红色文创制造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

1.数字出版技术。搭建符合数字出版技术平台,实现数字资源一体化编辑和多渠道发布应用。开发、完善和充分利用互联网出版技术、手机出版技术和手机阅读技术,嵌入人工智能引擎,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实现精准推送服务。

2.文化旅游技术。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核心,综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信息收集和数字化、红色文化旅游综合服务平台、红色文化遗产三维虚拟平台开发集成等关键技术引用。

3.文化制造技术。重点围绕传统工艺品、特色艺术品、旅游商品,文化创意各类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文化创意领域附加信息设备和专用器件等设置产业链和创新链。鼓励引导和构建美术院校、商品协会、生产企业密切合作的旅游商品研发机制,逐步建立集特色化、系列化、规模化于一体的红色文化制造产业。

4.动漫游戏技术。积极对接江西省动漫创意与数字娱乐重点实验室及各类动漫游戏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寻求包括设计、制作、研发在内的共性技术支持与合作。

第四章 全力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培育发展新动能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创新型企业孵化育成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级,为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提供战略支撑。

第一节 打造数字低碳国家经济开发区

强化经开区绿色低碳发展。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紧盯能耗“双控”目标,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积极建设绿色工厂,支持企业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系统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腾笼换鸟”,实施产业绿色化、园区循环化改造,发展生态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推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燃气热电冷三联供设施在工业园区的应用。创新优化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机制,落实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推动经开区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经开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高标准建设电子科技产业园。推进数据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智慧政务、智慧党建、智慧物流、“数字招工”场景应用。加快经开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网络综合承载能力。以建设数字园区为目标,谋划平台企业、电信运营商、数字化服务商,面向园区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高标准规划建设红都科创城、循环经济产业园和红创产业制造区,加强产业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检测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现代化产业平台。

专栏4-1 瑞金国家经开区改革创新发展定位

经开区“十四五”时期功能定位为“1+4”框架体系

1是总定位,即全力建设一流生态科技新城

4个目标矩阵,即

——全域创新的主阵地。集聚创新资源,整合产业资源,盘活创新空间,强化创新功能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以统筹赋能激发经开区活力,以经开区活力激发全域创新,引领全市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引领新经济发展的活跃地。探索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协同创新研发机制,更加注重专精特新、独角兽、瞪羚等新物种企业培育,强化场景牵引和数字赋能,挖掘和培育一批具有爆发式增长潜力的新赛道。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示范区。持续深化经开区体制机制改革,实行“市区合一”融合发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提升统筹治理能力和对开发区的服务协调能力,引导经开区特色化、高端化发展,积极推动新经济治理创新试点示范,为打造全域创新格局提供机制保障。

——开放创新的新高地。发挥产业科创在经开区发展全局中的引领作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海西经济区产业科创网络,加速集聚一批国内外顶尖研究机构、创新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涌现一批原创成果,进一步提升全市产业科创强力引擎地位。

第二节 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倍增提质

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投入、组织实施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以平台和项目为纽带促进产学研合作,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立对入库企业的筛选、培育、变更、年报、运行情况监测等全过程跟踪服务体系,构建企业画像,开展分级、分类管理。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对列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在培育期内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给予梯次支持和激励。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3%以上,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的创新型业集群。

专栏4-2  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

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设立研发准备金,持续增加研发投入,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与内生动力。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00家。

第三节 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

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培育一批跨界融合爆发式成长的科技型企业。以创新引领、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为原则,构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大力培育省级独角兽、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力争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鼓励创新型企业瞄准行业技术前沿、关键技术领域,支持企业间组织联合研发攻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承担更多的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力争到2025年,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专业化小巨人企业3家。

专栏4-3  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

1.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工程。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四新”领域,强化资本市场对接、强化人才引进,大力培育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性企业发展成独角兽(潜在、种子)、瞪羚(潜在)企业,并进行配套奖励扶持。到2025年,力争培育独角兽(种子、潜在)、瞪羚(潜在)企业1-2家。

2.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双创孵化载体提质增效,鼓励科技人才创业,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强化科技金融服务,落实中小企业发展优惠政策,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200家。

第四节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推行创新券制度。大力支持“三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建立以研发为导向的项目和政策扶持机制,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科技后补助专项资金”,围绕产业发展设立“揭榜挂帅”科研攻关项目,攻克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鼓励企业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加速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研发投入体系。积极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征、首台(套)优惠等政策。推行市领导挂点联系企业制度,建立研发投入联席会议制度和分析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的解读和宣传,不断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创新内生动力。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R&D投入GDP比重达到2.6%

第五章 着力数字赋能科技 全力壮大数字经济产业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围绕工业、农业、旅游、城市大脑等领域,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提质增效。

第一节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数字赋能

探索面向数字经济领域科技企业发放“数字创新券”,促进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计划,鼓励企业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工业互联网,探索人、机、物全面互联的新型工业内外网体系。实施智能制造培育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精工智造、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无人车间”、“黑灯工厂”、5G全连接工厂。重点推进万年青、盛源环保、京都啤酒、化工机械、美润环保、晶山纸业等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支持得邦照明、金字电线等企业申报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加快建设产业数字化转型先行区,努力成为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标杆。

第二节 推动数字产业量质提升

做强基础赛道。做强电子线缆、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智能终端等基础赛道,扶优扶强德煜光电、全方电子、瑞狮科技、明崴电子、智佳科技等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支持得邦照明、得明光电等企业做强做大,高标准建设LED光电产业园,重点发展LED外延片、芯片,研发设计节能、节材、环保的光电产品。聚焦电子元器件、传动部件等智能制造功能件、工业控制显示、模具开发等产业链上下游补链强链。强化技术攻关,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专业载体,引资、法律、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一批专业服务机构,打造瑞金智能产业高地。引进并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积极打造软件和互联网孵化平台,加快软件产品和互联网解决方案研发,建设和推广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一批特色工业APP

抢占新兴赛道。主动出击信息安全和数据服务、物联网、无人机等赛道,招引重大数字经济产业项目落地,推动重大科技研发项目攻关,加快推进腾盾无人机、金股科技、汉物应联、智龙传动、镨锐精密等项目投产达。持续开展数字经济风口跟踪,对赛道布局进行适时调整、动态更新。布局建设5G+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数字文创、数字健康、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融合赛道,支持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光电照明电子器件、数控装备、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创建。

专栏5-1  开展数字技术攻关

立足瑞金市产业发展,围绕电子信息、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数字文旅等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方向梳理核心关键技术目录,依托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江西理工大学等科研力量,力争在LED外延片、智能显示屏、人脸识别、精密功能部件、电子级铜箔清洗表面处理等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争取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合作设立大学科技园瑞金分园,推进微电子技术合作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强化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设瑞金市数字经济创新示范研究院,筑牢数字经济智力支撑。

第三节 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大数据战略,全面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高速智能信息网络、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部署窄带物联网NB-IoT)、千兆光纤、数据中心及运算中心等建设。推进5G基站建设,逐步在中心城区、经开区、各乡(镇)圩镇以及重点景区实现5G网络连片覆盖。提升全光网建设,推进高速光纤网络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市骨干网、城域网和接入网的IPv6升级改造。

加强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布局,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从传统充电桩向智能充电跃升。大力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智慧+”示范应用,加快“5G+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智慧消防、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社会治理、智慧生态、数字乡村试点等示范应用步伐,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为重点,推进一批重点实验室、产业中试基地、科教创新基地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 大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坚持以产学研融合为方向,以创新平台载体为支撑,加快集聚创新要素,提升承载平台能级,着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全力提升创新整体效能。

第一节 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谋划新建一批创新平台。围绕精工智造、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现代综合物流(电商)等重点产业领域,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申报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平台。鼓励重点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高成长型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研发平台,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节点上组建一批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科技协同创新体(院)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聚焦数字经济优势领域细分方向,布局建设光电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高水平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依托食品医药产业优势,重点建设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专栏6-1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组建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选取金一电缆作为核心平台,以其依托单位牵头,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以及电线电缆重点企业,组建电线电缆科技创新联合体,开展高弹铜合金、耐蚀耐磨铜合金、集成电路用引线框架带、接插件用铜合金带等材料的关键技术研究。力争将科技创新联合体纳入省铜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

2.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聚焦精工智造、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等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分别选取金一电缆、九华药业等市内龙头企业联合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上下游企业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加大对项目、平台、人才、团队、资金等创新资源的支持,促使创新资源向科技协同创新体流动,有机整合“政产学研用金”创新资源,加快突破“卡脖子”技术。

3.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按照“一个产业集群建设一个联盟”的思路,优先在精工智造、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金一电缆等龙头企业为实施主体,整合科技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利用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长期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契机,组建省级精工智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优化提升一批创新平台。支持江西省栓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微藻养殖与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特种军用航空线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现有创新平台提档升级、申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九华药业、客家红酿造、盛源环保、益地生物、武夷源茶叶、华强金源电气等企业为依托的市级平台升级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金字电线电缆申报、创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鼓励平台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创新平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建立与创新平台发展目标相符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

第二节 加速引育新型研发机构

贯彻落实江西省《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办法》《关于加快江西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十条措施》《赣州市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文件精神,加快培育发展一批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市场化运作的三无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孵化。聚焦精工智造、绿色食品、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和未来产业规划布局领域,拓展和深化与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江西理工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创新团队的科技合作,市内行业骨干企业引进共建新型研发机构。2025年,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2个以上。

专栏6-2  新型研发机构引育工程

实施大院名校共建行动,发挥大院名校在人才、项目、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强院地、校地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带项目、技术落地,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创新新型研发机构组建、管理与服务模式,加大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其在项目申报、房产(土地)免税、购买仪器设备、人才引进、产品采购、购买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障其享受在人才引进、项目申报、成果转化、职称评聘等方面的优惠待遇。

第三节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加快双创孵化园建设,培育一批众创空间、双创孵化器,完善公共实验室、公共检验检测平台等设施,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做强新瑞达国家级众创空间、武夷源茶叶星创天地,加大支持力度,聚集优质资源,孵化更多优质科技型企业。支持瑞经科技企业孵化器、瑞德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省级孵化器提档升级,申报国家级孵化器。围绕精工智造、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现代综合物流(电商)等重点产业,鼓励企业和其他投资主体创办专业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快设立产学研专项基金,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资金保障。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创新实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充分利用省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平台优势,加大生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融入省级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进市内科研仪器开放共享。

6-3  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工程

1.电线电缆公共服务平台。聚焦精工智造首位产业,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整合资源,建设再生铜材料交易中心、铜铝产业工业设计中心、有色金属和电线电缆检验检测中心、人才孵化中心、表面处理中心,提升首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2.江西省电线电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瑞金)。聚焦电线电缆产品,引进专业检测人才,创新运行机制,加强科技合作,提升铜、铝导体、圆线同芯绞架空导线、漆包圆绕组线、塑料绝缘控制电缆、架空绝缘电缆、矿用橡套软电缆等多种电线电缆产品的检验检测能力,为整个赣南地区甚至省内外其他地区电线电缆企业提供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服务。

3.性技术研发平台。围绕精工智造、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中试、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核心,建设智能制造共享中试车间、共享洁净车间等中试熟化基地平台,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强化开放共享、对外服务能力。

4.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一批创业孵化、创业辅导、创业投资等服务机构,壮大科技服务企业队伍,打造创业服务集聚区。引导和支持金融部门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从科技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等方面促进技术与资本对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第七章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突出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磁石效应”和“裂变效应”,加强本土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后备科技人才力量储备。突出发挥“头雁效应”,引领本地人才创新活力的提升。

第一节 引进培育高水平产业人才

坚持人才引进和本地培养相结合,组织申报国家“火炬计划”、省“双千计划”、赣州“苏区之光”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设立科技人才专项基金,实施“红都英才计划”,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战略型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引才引智体系。探索挂职、兼职、技术合作、短期聘用等多种形式,吸引各类高素质人才来瑞创新创业。开展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招双引”活动,积极推进“候鸟型人才”、“周末工程师”等人才队伍建设,推广人才+项目+平台模式,实现人才与产业创新目标和创新平台联动融合。拓实施“瑞才回归”工程,开展“瑞商名家”成长行动,充分发挥在瑞金人才的示范效应,增强本土人才和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青年科技人才引育,强化市内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相关研究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团队引育。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设博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平台等方式,培养一批企业亟需的高层次人才。力争2025年,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以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以上。

专栏7-1:实施“红都英才计划”

1.科技领军人才引育。聚焦重点产业战略布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做到靶向引才、精准育才,有计划、有重点的引进电精工智造绿色食品、现代综合物流(电商)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战略性引进具有市场前景的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团队。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对接省市各类人才培养计划,设立高水平人才培育专项基金,选送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员赴外深造。到2025年,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团队)10人(个),培育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2人以上、地市级以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以上。

2.青年科技人才引育。持具有战略眼光、能够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青年科技人才在瑞金创业。加大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对青年科学家的支持力度,强化人才培育与项目、基地的耦合机制。与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借助“联培”、暑期班、青年论坛等各种形式,拓宽青年人才成长渠道。2025年,引进青年人才100人,每年通过各渠道选派深造人才不少于15人次。

3.数字人才引育。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数字经济专业培训,举办专场数字经济论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理念,形成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对企业家数字素养的培养,培育新时代“数字瑞商”,每年引20名左右数字经济企业家赴外培训学习。支持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与江西理工等高校及瑞金中专等技校联合办学,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学院、人才培育基地和产教融合联盟等。支持数字经济领域人才积极申报省重大人才引智工程“苏区之光”等各级各类人才计划。

4.创新型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政府与企业高层战略信息交流,发现一批有能力、敢创新的企业管理人才。依托政府资源,加强与世界知名企业、国内外重点高校、知名培训机构合作,建立多层次企业家培育机制。选送优秀企业管理人才参与科技企业家EMBA学位班、企业高管高端研修班、名企交流会等进修活动,提升企业管理人才商业视野和管理能力。鼓励企业核心技术人员转型为管理人员,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节 大力培育技能型人才

依托瑞金人力资源产业园,聚焦重点产业特别是数字经济领域,加快引育一批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推进技能院校改革升级。加大对瑞金中等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快建成瑞金技师学院,提高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和专业水平。开展新时代“瑞金工匠”、“职业农民”培育计划,支持本地高新技术企业与赣州应用职业学校、瑞金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其他省内外高校开展合作办学,打造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瑞金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技术工人定向培训,开设主导产业技工培训班,为企业职工技能提升提供渠道。建立技能型人才的评价机制,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激发职工创新创业内生动力。建立技能型人才职业晋升机制,鼓励企业增加技能型人才的职级设定,拓展人才成长空间。大力培育新型农业技术人才,落实农业技术带头人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理念指导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工程,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业人才队伍。

专栏7-2:技能型人才培育工程

1.推进瑞金技师学院建设。发挥政府在技能院校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学院定位,整合优质资源,力争建设成为省内知名技能型学校。加强技工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分工协作,推动技能院校专业调整与升级,灵活设置与产业发展高度匹配的专业课程。探索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或办班试点,实现学习就业无缝衔接。加强与赣州应用职业学校及省内外其他高校的合作交流,建立常态化联合培养机制,加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依托现有平台,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常态化。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计划,联合职业院校开展高级技工培训,定期开办“职工夜校”、短期“技能提高班”等,满足不同职工群体技能提升的实际需求。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照职业培训机构标准设立职工培训中心,充分发掘在职员工的技术创新潜力。加强职业技术交流,搭建与大院大所技术人员的交流通道,选派优秀技术人员赴外学习先进经验。每年参与各类培训的在职员工不低于300人次。

第三节 打造全方位人才服务体系

强化政策供给引才。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等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优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条件,建立动态考核、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职称聘任机制,最大限度地将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推进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

创新方式方法引才。搭建新型校企合作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双向流动。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合作或购买先进设备等方式,引进高技术人才。完善顾问聘任制等柔性引才模式,建设一批博士后工作站、乡镇人才驿站。推行“企业引才、事业单位留编”、“柔性落户”等机制,支持重点领域、重点平台引才。鼓励支持各用人主体在发达地区建立“人才飞地”,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加快人才政策落实效率,对高层次人才在职称评审、创业融资、医疗养老、配偶安置、子女入学、交通出行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

专栏7-3: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1.建立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在智力聚集区规划高层次人才产业园项目,建设人才住房、医院、学校、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营造优质便利的人才生活环境。开展常态化人才学术交流、科普互动等活动,抓实人才在交流会集聚,项目在产业园转化的互动效应。

2.建立人才信息库。不断完善在瑞人才信息库,开放人才信息通道,推进企业充分利用在瑞人才资源,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实现一才多用。充分利用在瑞人才交际圈和关系网,实现“以才引才”、“合作引才”。建立并完善异地瑞才信息库,及时跟进并推送瑞金重大战略和发展动态,为实现“瑞才回归”和“以才引才”奠定基础。

3.营造尊才爱才浓厚氛围。设立技术革新奖,对工业企业技术革新优秀团队和个人进行奖励。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表彰一批科技创新先进企业(团队)和个人。建立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加快人才政策落实效率。做好优秀人才典型宣传,开展瑞金市“科技创新人物”评选。定期开展国情研修、人才疗养等活动,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第八章 营造最优创新生态体系  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

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第一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认真落实国家、省、赣州市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聚焦全市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科技成果,按照“企业出题、专家解题、政府奖励、科技攻坚”工作思路,改革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组织方式,促进资金、技术、成果、市场等创新要素精准对接。推动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利用。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创新生态。建立健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联席会议制度,规范使用科技政策资金。加大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建立挖掘冲击国家、省级科技奖后备项目工作机制。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加大典型创新创业人物和企业宣传力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

专栏8-1  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

坚持以企业投入为主、财政资助为辅的原则,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加强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投入引导作用。根据产业需求,每年摸排、遴选和发布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榜单,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行动,助推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1.建立“揭榜挂帅”评价机制。制定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遴选工作方案,创新揭榜人才和团队评价标准,吸引创新人才及领军团队来瑞金创新创业。

2.实施项目绩效评价。对获得揭榜挂帅立项的企业优先列入科贷通支持对象,纳入市级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培育。对绩效评价为优秀的项目承担单位,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科技计划和省级、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对绩效评价为良好的承担单位,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省级、市级科技创新平台。

3.落实人才政策激励。“揭榜挂帅”人才和团队除可享受挂帅企业给予相待遇外,符合我人才引进政策的可优先引进,落实各类优惠政策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

第二节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积极融入赣州市科技大市场建设,聚焦主导产业,建立线上与线下互动、互补、互联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促进更多成果与需求有效对接,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完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中介服务体系,培育一支专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加强我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来瑞金转化。重点加强与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对接合作,争取建设铜加工和线缆产业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借助江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瑞金分中心,提升我市绿色食品附加值。力争到2025年,实现1项以上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瑞金转移转化。立足瑞金市主导或特色优势产业,支持企业积极对接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的“链式”复合型科技特派团。

专栏8-2  建立健全校地协同创新工作机制

围绕“1+3+N”重点产业,建立产业首席科学家、科技特派员等制度,邀请合作高校知名专家及团队、知名咨询机构为我市提供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绘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等服务。探索建立与院所高校干部的交流与借调学习机制。设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项目研发合作。

第三节 强化科技金融服务

搭建融资担保平台,鼓励和引导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设立并推动创业投资基金与江西省、赣州市各类创新创业政府引导基金衔接,设立瑞金市科技金融专项基金。结合政府产业基金引导方向,设立科技创投专项子基金,定向引入金融机构资本进入精工智造、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领域创新链上游环节。做大做优“财园信贷通”“科贷通”“赣知贷”等科技金融服务品牌,支持信贷、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发并推出更多优质科技金融产品,重点提升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持和服务能力。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子基金,重点加强实验室成果中试、工业化设备研发、生产工艺改进等产业化关键流程的资金支持,推进新兴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化。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建设专业化科技金融对接服务平台,面向科技企业开展特色科技金融培训服务,定向发布科技企业融资需求信息以及科技金融服务信息。

第四节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实施知识产权“三优”工程,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优势品牌、优秀人才培养。完善科技奖励发明专利导向机制,加大对发明专利PCT专利的资助奖励力度,不断优化专利结构,提升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深入精工智造绿色食品等领域重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支持企业挖掘发明专利资源。支持我市企业争创赣州市市长质量奖、地理标志产品、江西省名牌产品和“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加大商标、专利培育力度,指导企业加强品牌经营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在赣州市市长质量奖上实现零的突破。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管理全过程,在市级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及项目验收中,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科技创新水平,规避潜在知识产权风险。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积极开展讲座、知识竞赛、培训等形式多样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

第九章 着眼深度融入海对接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战略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科技合作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区位、主导产业等优势,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坚持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科技合作战略,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合作体系,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引领区

第一节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主动对接“汉新欧”“渝新欧”国际班列,鼓励市内精工智造、纺织服装、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等领域具有规模实力的本土“链主”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探索建立境外科技创新中心。发挥瑞金高铁、机场等交通优势,依托陆路口岸作业区开放平台,主动对接赣州港、厦门港、盐田港,全力打通出海通道,推进瑞金精工智造、绿色食品等领域的优势技术、产品“走出去”,将瑞金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开展技术交流和商务合作项目,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支持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引进先进技术,改商业模式借鉴管理经验主动承接境外优质产业转移,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业态。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和科研院所在瑞设立研发服务、技术转移等机构。建设人才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探索建立科技签证人才绿卡等制度。

第二节 打造赣南东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龙头城市

提升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把握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机遇期,进一步加大瑞金经开区以及本地企业、职业院校和科技服务机构等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力度。开展“双招双引”行动,加快承接优质产业转移,优先布局精工智造、绿色食品、新能源等匹配度较高产业的配套设施。推进精工智造与粤港澳大湾区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产业深度对接,合作开发配套新产品,打通下游供应链。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数字化生产设备,加速纺织服装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加强环保型面料和特种面料技术合作。鼓励新型建材产业与粤港澳地区建筑行业头部企业的对接,设立新型智能环保建筑示范项目。

创新合作方式。建立健全瑞金国家级经开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和省级重点开发区对口联系制度,建设瑞粤合作“飞地经济”,着力打造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旅游目的地、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基地、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直供基地和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通过“科创飞地”、开放式创新平台等形式,引进一批粤港澳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在瑞金落地转化。建立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探索建立粤港澳高端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和互访交流机制,积极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办人才活动、共促人才合作,打造“特区+老区”人才合作样板。

第三节 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积极对接融入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海西经济区、成渝至武汉经济带等战略区域,加快引进精工智造、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现代综合物流(电商)等产业项目,着重引进一批“5020项目。加强与昆山经开区、宁波经开区、南昌经开区、小蓝经开区、赣州经开区等园区的沟通对接,强化结对共建工作落实,探索“飞地园区”“开发区+主题产业园”等模式,合作共建特色产业园区。积极融入江西省“一圈两轴三区”发展格局,加快实现区域内交通互联、资源互享。加快推进瑞金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城市建设,加强与吉泰走廊、向莆经济带等地的科技合作,持续提升自我造血能力,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增长极。

专栏9-1  打造海西产业转移高地

发挥瑞金作为赣闽合作“桥头堡”优势,立足瑞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以及区位,深度融入海西经济区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铜基材料为上游,线束线缆、光电照明、电子器件、数控装备、锂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为下游的精工智造首位产业,努力建设全国有色金属精工智造重要基地。加强对海西经济区招商引资力度,提升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促进资源、技术、人才双向流动,积极推进创新科技成果在瑞金落地转化。打通与厦漳泉都市圈的合作渠道,发挥港口城市在全球贸易中的节点作用,将瑞金建设成为赣南东部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

第四节 争当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排头兵

贯彻落实《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发展总体规划》《赣州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等文件精神,发挥瑞金经开区龙头作用,推动兴国经开区、于都、宁都、石城工业园创新要素整合,加速建设瑞兴于“3+2”科创走廊,支撑瑞兴于“3+2”经济振兴试验区建设。坚持“重点开发、集聚发展”的原则,以创新改革助力瑞兴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做强红色文化制造、纺织服装、特色农业、温泉康养等产业创新实力,支撑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双提升。探索构建“一区五园”发展新格局,积极推进试验区内品牌共用、政策共享、规划共编、园区共建、数据共表。积极借鉴国家先行示范区的优惠政策和成功经验,打造赣南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中的改革特区。

专栏9-2  瑞兴于“3+2”经济振兴试验区瑞金地区建设

1.推进瑞金纺织加工制造基地建设。强化县域间统筹协调,打造协同发展、错位竞争、各具特色的江西省中高端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区。以红色文化服装和运动休闲服装为重点,兼顾发展无纺布和织造产业运动休闲服装产业园,突出培育特色织造、特殊材料、特种服装、特级辅料“四特”产品体系,努力建设特色服装产业集群。加强纺织服装行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深度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管理体系。

2.引导大学院校入赣发展。争取吸引国家、省市各类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对口支持瑞兴于人才培育,在瑞设立分校、分院,建立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一批干部培训学院、技术产业学院、旅游文化学院、医疗卫生学院,推动瑞兴于文化教育产业的创新发展。争取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积极争取成立瑞金大学,提升瑞金研发实力。

第十章 创造科技惠民新场景  全面推进老区共同富裕

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农业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坚持科技赋能,更高层次定位县域发展,全方位推进科技惠民新场景应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其成果转化应用,以科技创新不断增强老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瑞金在革命老区共同富裕中走前列、当标杆

第一节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机制,加强绿色金融保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培育壮大低碳、零碳、负碳以及储能产业。深入推进全国“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以“无废+产业”模式行稳致远,加大力度实施“退城进园”行动,以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以及清洁能源开发四大行动为抓手,积极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开展“碳达峰”路径研究,实施碳达峰行动计划和减污降碳刚性举措,积极推进碳交易,充分发挥林业优势,积极争取列入省级林业碳汇、碳中和试点县市。探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是行话交易,开展碳汇交易、林地赎买等试点。加强现有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应用,推荐申报一批省级绿色技术创新培育企业。大力发展节能低碳绿色建筑,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专栏10-1  科技赋能“碳达峰”行动

1.蓝天保卫。突出污染源头治理,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升级改造,大力推进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污染综合治理。聚焦碳排放重点行业和经开区,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储能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关键技术研发,研究铜精深加工、水泥、医药等难减排行业深度脱碳技术。在经开区内开展低碳试点,有序推进,逐步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助力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2.碧水保卫。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持续开展“清河行动”,深化赣江源、陈石湖等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修复力度,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及饮用水备用水源地保护力度,落实水系保护规划,加快推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域覆盖。

3.净土保卫。深化绿色矿山建设,全面实行“林长制”,重点推进国土绿色化试点示范项目、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控新增土地污染,实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和分类管理。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依托省级信息化平台,运用大数据全程跟踪、无害处理固体废物,加强工矿领域固体废物“无废化”综合利用体系建设。

4.洁能源开发。聚焦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方向,重点推进新能源汽车等关联项目。持续开展能源绿色低碳与新能源技术研发,提升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和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第二节 加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

强化农业产业科技赋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优化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动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壮大体验农业、休闲农业等业态,做好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打造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共同富裕先行区。加快国家油茶标准化示范区、坳背岗国家脐橙产业保护区建设。创建国家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推进叶坪蔬菜、武阳脐橙、壬田白莲、日东水稻等富硒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示范区/保护区/基地集聚,运营并发挥好“国家级星创空间”创新效能,培育星创天地示范点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农业科技示范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管,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水利、公路、电力、物流等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提升,推动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试点建设5G村、千兆村、智能蔬菜大棚等,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数字乡村全面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创新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农产品经营网络化以及管理体系数据化、在线化,打造智慧农业示范点。依托农业大棚蔬菜、脐橙、畜禽示范基地,推动瑞金蔬菜、脐橙、白莲等产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生产、服务和销售水平。

专栏10-2  科技赋能现代农业

1.农产品附加值。围绕脐橙、蔬菜、烟叶、油茶、毛竹、生猪等优势产品以及肉牛、蛋鸡、鳗鱼、白莲、瓜果类等特色产品,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推广作物硒肥补充吸收技术以及稀土转光膜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示范。探索“乡村种养基地+乡镇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市区食品产业园”的产业链发展新模式。建设百晟农业、天成果业等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园),鼓励企业开展老旧果园污染治理、蔬菜储存保鲜技术研究、规模养殖场尾水处理应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等技术攻关。

2.种质资源创新。开展种质资源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种质资源,扎实推进“优质稻米工程”“优质粮食工程”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构建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开展创新技术攻关,推进“中芯一号”生猪育种芯片运用,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瑞金中心粮库建设,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第三节 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惠民

围绕商业、旅游、交通、医疗、教育、政务、文娱等重点领域应用场景,挖掘以数字科技为代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应用需求,搭建场景清单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征集场景落地方案,打造一批场景应用示范项目。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公共卫生安全预防、控制、救治以及综合保障等领域技术攻关,做好新冠肺炎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精准防控。纵深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做好“科技强安”,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专栏10-3  科技赋能社会治理

1.慧城市。落实“全景江西”行动,以政府数字化转型驱动治理方式变革,推进政务服务、政府运行、生态保护、市场监管、城市治理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公共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停车、数字社区、医疗健康、公共安全、数字乡村等应用场景。

2.智慧医疗。开展公共卫生安全预防控制技术研究,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创新应用,支持“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共卫生”示范应用,支持开展大病机理与治疗路径研究,鼓励开展重大常见疾病与职业病防治、老年医疗、健身康养和心理健康研究,提升特色门诊医疗水平。开展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态势研判、紧急救援、防控救治、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研究。

3.智慧监管。加快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推动矿山、危化、烟花爆竹、工贸、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和燃气等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在线安全监管、事故预警、科技保密、网络安全、应急管理与处置等防控技术研究。

第四节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社会氛围

加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在特色企业内部开设科普园地,增强对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普及力度。加大对瑞金中央苏区旧址的保护和开放力度,积极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大力推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科技史料陈列馆开馆和运营,以苏区科技工作者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瑞金打造成为全国红色基因传承典范区。推进红色基金库试点及网上数字展馆建设,加强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借助互联网和数字信息技术,通过科普网站、科技网站、网络直播等手段,大力宣传科技创新政策、重大科技成果、创新型企业以及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构建全媒体网络科普新格局。举办各类促进创新创业的科普讲座和科技学术报告讲座,开展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多元化的科普交流活动,提升全民科技素养,厚植创新创业文化。

专栏10-4  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青少年。实施“馆校合作”行动,支持中小学充分利用瑞金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科普教育基地、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科普场所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鼓励青少年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学生学科竞赛等活动,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竞争力。支持与深圳市开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合作共建特色学科和创新平台。

2.产业工人。实施“瑞金工匠”培育计划,开展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宣传教育,支持建设省、赣州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与薪酬、岗位晋升相衔接的职业技能晋升奖励和等级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广集中开放、赛展结合的职业技能竞赛模式,开展多层级、多行业、多工种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持续推动布局职业院校,支持与本地企业开展合作办学

3.。推广科技小院、专家工作站、院(校)地共建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深入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新时代赣鄱乡村好青年选培计划”,以“三定向”方法培养基层农技人员,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实用人才队伍。依托瑞金市新瑞达国家级众创空间平台,继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小农户培训计划”,举办全市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示范培训班。

4.老年人。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老科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乡村振兴大讲堂、互助养老机构等,通过开设课程、讲座、培训等方式,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推动开展健康讲堂、老年健康宣传周等活动,实现老年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鼓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设老年科普专栏,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应急处置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

5.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继续实施“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三年培训计划”和“红都访问学者”计划,派遣年轻干部、优秀人才到知名高校、大型企业、发达地区管理机构跟班学习,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跟踪学习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

第十一章 强化规划落地实施 绘就创新驱动发展美好蓝图

发挥党全面领导科技工作的政治优势,统筹谋划,加强管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和实施机制,形成推进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

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加大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力度,组织更多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科技发展,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切实把创新落到产业、企业和项目。加强科技创新赋能行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定期召开科技创新联席会议,不断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强化各部门科技创新战略部署和组织实施效能。组建专门的科技招商服务专班,围绕“1+3+N”产业重点领域发展方向,精准绘制科技招商地图,搭建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与创新创业企业的洽谈对接网络,强化对目标企业、人才团队和技术成果的跟踪与对接,引进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和企业。

第二节 完善政策体系

贯彻国家、江西省、赣州市有关科技创新政策法规,加强研究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等各个环节政策的衔接配套,不断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业低碳发展、战略型企业家培育以及更加柔性的人才招引等政策,强化科技、财政、人才、投资、产业、金融等政策间的协同集成,探索出台相应政策,先行先试,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创新政策法规体系。

第三节 加大科技投入

整合优化财政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科技创新规划实施与财政预算的衔接协调机制。根据《新时代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方案》,利用财政部对口帮扶我市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适当提高科技信贷风险容忍度,放大瑞金“科贷通”资金的杠杆效应,完善与江西省、赣州市信贷联动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奖补力度,采取更大力度的后补助普惠性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以及各创新平台的科技投入支持,应保尽保、预算包干,力争“十四五”时期科技专项经费根据本级财力情况逐年增加,到2025年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不低于2%

第四节 加强监测评估

持续跟踪、监督科技规划实施效果,建立健全科技统计监测制度。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科技创新规划主要指标实施进度,定期进行检查、评估。不断完善督查和考核机制,将本规划主要发展指标实施情况纳入有关部门绩效评价与考核中,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工作。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科技规划的宣传落实力度,做好协调服务和实施指导,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科技创新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为规划实施提供强大合力与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