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部门信息公开目录 > 市乡村振兴局 > 工作动态 > 政务动态

王秀芬: 传承创新绣球技艺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访问量:

王秀芬,女,汉族,1988年2月生,山东聊城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2009年,王秀芬同志开始到广西靖西市传承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制作技艺”,至今已有14年时间。她亲手制作的“绣球”先后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2次、银奖2次,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 “百花杯”铜奖1次,广西传统手工艺发明创造成果金奖1次。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广西五一劳动奖章” “广西工匠” “广西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01

倾心专注

传承绣球技艺助力村集体经济

2009年,王秀芬来到靖西,主动向旧州街“绣娘”学习绣球制作,倾心于广西的壮族绣球事业,掌握了平绣、打籽绣、堆绣、乱针绣、掺针绣、十字绣、盘金绣等刺绣技艺,参与“靖西绣球”广西质检标准制作,主编《绣球》教材,为绣球规范化制作和传承发展不懈努力。从拜师学艺到办班培训提升技艺,从开网店让绣球走出靖西卖到全世界,把绣球产业做大做强,她从一年卖出几个到现在年销售50多万个,成为靖西绣球形象代言人和绣球非遗传承人。

脱贫攻坚时期,当地政府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推动实施文化旅游联创工程,扶持旧州民俗街绣球产业,打造集旅游和非遗文化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示范基地。王秀芬组织成立靖西市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并成功申报为帮扶车间,落户大型易地搬迁安置区“老乡家园”,累计吸纳脱贫劳动力200余人。不定期举办“绣娘”技艺比赛,企业年底给予福利奖励,增强“绣娘”传承绣球技艺的积极性。创新“企村户三统一分”模式。企业通过“统一采购原材料、统一加工半成品、由村集体免费分发给农户完成“刺绣”和“缝合”工序、统一回收再销售的“三统一分”“产加销”发展模式,形成“企村户”同向发力的绣球发展态势。推动“村企入股”运营。政府引导支持村集体出资入股企业,助力企业采购设备、培训“绣娘”,发展绣球产业项目,企业每年按投入资金的6%至8%向村集体经济返回投资收益,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02
大胆创新
打造绣球品牌助力绣球文化传承发展

在传承绣球技艺的基础上,王秀芬刻苦钻研,大胆创新,专注绣球研发设计、制作生产和文化宣传,推动绣球产业延伸到旅游工艺品、企事业纪念品等行业,提升绣球小农经济成为产业化经营。她以“传承民族绣球制作技艺,弘扬中华情感交流文化”为目标,以“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责任心培育绣球产业发展,以“成人达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心态,在绣球产业发展、妇女技艺培训、居家灵活就业方面下功夫,在“绣”和“个性”上专研,既保持原有非遗制作技艺,又在精美化、艺术化上提升绣球在装饰、仪式和收藏方面的吸引力。

为让靖西绣球赢得声誉和口碑,提升靖西绣球在全国工艺品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王秀芬在传统绣球的基础上,创新设计绣球灯、绣球摆件、绣球钥匙扣、绣球汽车挂饰、绣球香包、中草药绣球、绣球锤、绣球沙包等众多实用型绣球款式,其中绣球灯获得第九届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传统手工业创新成果奖。广西绣球先后获得国家级工艺品大赛金奖两项和银奖两项;她首创的绣球堆绣刺绣技艺在全国“四大名绣”技能竞赛中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授予其“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称号。她制作的绣球参与了花山岩画土耳其申遗、央视春晚节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等多项重大活动。她组织打造“绣蕴坊”品牌,通过个性化定制、大量批发、成立专卖店、博览会推广介绍等方式,提升产品市场知晓率和竞争力。她创建绣球就业帮扶车间和工作室,让绣球制作从小农经济转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让几百年的制作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2019年,绣球被国家列入第五批扶贫产品名录。每一次的“多绣一针”“多思一下”,让王秀芬成为靖西绣球行业的翘楚,从刺绣小白到行家里手,从“绣娘”成为“工匠”, 2021年王秀芬荣获“广西工匠”称号。她用不到5年的时间,从一天卖出几个绣球,到年售量突破50万个,从设计、培训、制作、销售,一心一意经营绣球。2023年王秀芬在9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卖出 40多万个绣球,营业额达800多万元。

03
无私奉献
发展绣球产业助力居家妇女增收

小绣球也能做成大产业。王秀芬经常说“我不是在卖绣球,而是在嫁女儿,在扩大市场销售的同时,以联姻的方式传递民族文化符号,感化人心”。

绣球不单单是一件生活装饰品,更是一种技艺印痕、记忆遗产和文化符号,绣球可以传递美的生活情趣,又可感染世人向往美好,追求美好。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靖西绣球,让靖西的绣球“嫁”得更好,王秀芬推行“传帮带”联农带农,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她加大“绣娘”培训,组织企业按照技艺高低将“绣娘”进行精细化分类,免费培训,发展绣球。14年来,王秀芬组织举办集中培训或进村入户对在家农村妇女义务培训达2000多场2万多人次,带动全市20多个村屯500多位妇女从事绣球制作技艺,其中脱贫户累计达200多人,实现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随着订单量不断增加,为提高生产力,壮大产业体量,带动更大群体增收,她加大投资建成绣球厂,探索机械化辅助生产渠道,采取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康城社区集体经济合作方式,购置相关模具、刺绣设备,2022年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48万元建立绣球灯生产线,为康城社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后每年根据投入占比和产量逐步提升康城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水平。为扩大绣娘队伍,给无法外出的妇女增收,2023年按制作工艺细化人群分类,部分工艺由公司统筹制作,提高质量和产量,免费发放原材料,居家灵活就业妇女制作部分工序,工费反比以往提高20%,总收入翻两至三倍,让老百姓在文化惠民的道路上得到真正实惠。为了提高制作技艺,增强绣娘传承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前定为固定比赛日,让优秀的绣娘们进行绣球制作技艺大比拼。2023年,为了帮助残疾妇女增收,协助市残联特别举办一期残疾人妇女绣球制作培训班,对双手健全的残疾妇女手把手教,实现一个星期就能出师赚取绣球手工钱的效果。同时,绣球厂把绣球半成品分派到有弱劳动力和无法外出务工的家庭,特别是康城社区的搬迁脱贫户,让她们能一边带娃看老人、一边务工增加收入,真正实现“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有力推动靖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

03
积极主动
参与文化传承助力民族团结

几年来,王秀芬深入靖西市二十多所中小学讲解绣球文化,制作技艺,带孩子们近接触民族传统技艺,为民族文化传承铺路搭桥。从2015到2023年,她连续八年在国际园林博览会展示广西非遗绣球制作技艺。在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现场展示民族技艺,获得参展者一致好评。

王秀芬利用靖西“中国绣球之乡”的文化优势,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承创新发展“壮族绣球制作技艺”,在乡村振兴中展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成为促进群众增收的 “小金球”。她本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工艺美术行业技术能手”“广西五一劳动奖章” “广西工匠” “广西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称号。